重庆姐弟坠亡案二审宣判了,没出人们的意料,还是死刑。而对于张波、叶诚尘提出上诉,宣判中明确提到“张波、叶诚尘及其辩护人提出张波没有实施杀人行为、叶诚尘没有逼迫和催促张波作案、原判量刑过重等上诉理由和辩护意见与二审查明的事实不符,依法不予采纳”。
(资料图片)
换句话说,一审过程中,张波和叶诚尘“互咬”也好、“翻供”也罢,种种求生挣扎终于被证据之锤砸碎了。以至于“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清楚,证据确实、充分,定罪准确,量刑适当,审判程序合法”自然就是判决终述。而所谓的“对张波、叶诚尘的死刑裁定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”,其实就是“秋后执行”。说到底,就是走程序,等时间了。
可即便如此,舆论层面在二审宣判后,还是呼吁“斩立决”。一定程度上,人们也知道再怎么呼吁也不可能实现“斩立决”,毕竟该走的程序还是要走的。所以呼吁“斩立决”本身,自然也就不是等不起,而是希望惩恶快一些。
当然说回姐弟坠亡案,就是希望姐弟俩的母亲能尽快“复仇”。因为姐弟俩的母亲在二审开庭宣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:“二审宣判对我来说只是走了一大半路,如果可以维持原判,最后还有死刑复核,这才是重中之重。”
而且在不同的采访中,姐弟俩的母亲都多次强调过类似“每天都在想象孩子在世时的生活”和“张波和叶诚尘没有死之前,没办法好好地去过自己的生活”的“复仇”焦虑。不夸张地讲,她比任何人都希望张波、叶诚尘被“立即执行”。
所以对于舆论层面呼吁“斩立决”来讲,更像是对姐弟俩母亲的支持和安慰,也就是基于人之常情的“复仇”焦虑,人们给姐弟俩母亲吃下定心丸。同样的道理,那些希望用“高空坠楼”的方式对张波和叶诚尘执行死刑的人,也只是表达心中的愤怒,因为谁都清楚不可能这么做。
因此我们在看待舆论层面的咆哮时,就不会觉得太违和,而是觉得愤怒之下有着温暖的善意。这种善意虽然不都给到姐弟俩母亲,但是无论是给到姐弟俩母亲的部分,还是投射到公共惩恶机制里的部分,都是比较重要且必要的存在。
另外关于姐弟俩母亲的往后,虽然她总强调“复仇”后才能开启新生活,可事实上,“复仇”后的救赎、修复、重整也是漫长的道路。甚至当张波和叶诚尘真正被执行死刑后,她可能会迎来更进一步的“追问人生”。而这远比追问案件是非更令她难熬。
我们暂且不论她还会不会再要孩子,单是对于再次走进恋爱、婚姻,估计也是比较困难的。所以很多时候,不幸的遭遇并不是简单的亲人离去、关系断裂,而是个体之于生活的轨道彻底消失了,而且就算有人还给搭建同样的轨道,也是不敢轻易走进去的。
如此之下,我们再去审视舆论层面的呼吁,不管人们是不是真的关心姐弟俩的母亲,但是那种氛围营造出的支持和安慰却是真切的,并且是直接的。所以有人“反感”这种杀气腾腾的氛围,显然有些“看错了”。
因为这既不是“舆论审判”,也不是“暴戾无脑”,而是人们用呼吁为一个“复仇”的母亲加油打气。毕竟从心态上讲,当满世界都在大喊“斩立决”时,想必姐弟俩母亲的“复仇”焦虑也会得到最大限度地消解。
正如汉娜·阿伦特在《过去与未来之间》中写道:“心灵的任务是理解所发生的事情,按照黑格尔的看法,是人让自身与现实和解的方式;理解的实际目的是与世界达成和解。麻烦的是,如果心灵不能恢复平静和引向和解,它就立刻发觉自己处于与自身的某种交战中。”可对于大多数人来讲,总是需要外界的支持才能恢复平静、引向和解,而受到极致打击的姐弟俩母亲自然也是不例外的。